爱藏汇

爱藏汇

《中国民族》关注丨八桂儿女心手相牵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admin 58 44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八桂大地秀甲天下,5700多万各族儿女团结奋进。

“希望你们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梧州市南中社区同心文化广场

多彩八桂同唱民族团结进步歌

壮美的山水、似锦的繁花、唱不尽的山歌,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各族同胞,都是八方来客相约广西的理由。

走进广西,领略多彩八桂,探寻各民族团结和睦、凝聚不散的基因密码——

追根溯源,2000多年前,“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最早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带到岭南,积极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在此之前,位于今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打通南北水上通道,推动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族民众往来密切,中原与岭南进一步融合发展,助力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革命年代,八桂各族儿女在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下,坚定不移跟党走,谱写了同仇敌忾、英勇战斗的胜利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广西全境解放并成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添生动实践;奋进新征程,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溪水潺潺流淌,果树成行排布,民居错落有致,文化氛围浓郁……走进美景如画的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镇乡村,听一曲毛南迎客歌,喝三碗苗家土法酒,跳几支瑶族长鼓舞,再体验一番百人长桌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谛尽在其中。

如今的广西,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越聚越大。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5个民族、7个民族的多民族家庭随处可见。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过一个节、同吃一桌饭、同爱一个家,已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

在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居住着汉、壮、维吾尔、回、苗、瑶等20多个民族约1.38万居民。近年来,社区通过积极帮助各族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举办各种节日活动,让左邻右舍心相通、情相融。社区原党委书记谢华娟表示,能帮善引、诚交善融是社区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所在。

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七小学自2020年9月招生以来,共接收汉、壮、毛南、蒙古等各民族学生1095名。走进校园,只见民俗文化展厅、民族团结文化墙等琳琅满目。校长周佳介绍,学校坚持教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着力打造民族团结主题校园文化,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流金淌银,2023年全面启用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平陆运河,不仅由各民族的能工巧匠参与其中,还确保各族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两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将进一步助推广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广西把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贯穿于自治区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各族群众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真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

出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创新举办“民营企业进边疆”产业合作洽谈会,命名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中心,创新推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桂在行动”……广西正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

柳州市56路“石榴红”公交专线

梧州市南中社区的“骑楼大妈”

幸福八桂齐谱共同富裕交融曲

六堡茶、螺蛳粉、沙田柚……一张张代表广西的产业名片,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幸福八桂更幸福。

时值孟冬,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清幽茶香依然醉人。这里家家种茶、户户做茶,是六堡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区域。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向总书记汇报了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总书记勉励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山坪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把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成功打造了“山坪瑶家”六堡茶品牌。全村茶园规模已达3700亩,茶农人均纯收入提升至2.3万元,小小茶叶变成片片“金叶”,富裕了一方百姓。眼前,山坪村正在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续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锚定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目标,梧州全市的六堡茶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年产量增至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60亿元,六堡茶已成为各族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

在梧州,喝六堡茶是走亲访友、联络情感的寻常方式。这种随着“茶船古道”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也是广大华侨华人重要的情感寄托。2023年12月初,第三届桂台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暨茶叶交易会在梧州举办,以茶为媒促交融,梧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走在柳州的街头巷陌,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螺蛳粉摊位。来一口鲜辣酸爽的螺蛳粉,满足的是嗦粉人的味蕾,串联的是浓浓的民族团结情。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来到柳州实地察看螺蛳粉生产流程,并叮嘱大家:“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

来自福建泉州市的商人姚汉霖,从2014年就开始涉足螺蛳粉行业,其创办的“螺霸王”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远销世界各地,至今已累计销售超过2亿包,年产值达8亿多元。公司通过建立标准化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辐射带动500多家农户从事螺蛳粉原材料生产,户均增加年收入超过3万元。

“螺霸王”的助农故事,是柳州螺蛳粉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的生动缩影。如今,柳州周边县区以村镇为单位建设养螺基地,并种植水稻、竹笋、豆角、木耳等农作物,配套建设酸笋、酸豆角、腐竹、米粉等原材料加工基地,带动7万多名群众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活力。

玉林市容县松山镇沙田村种植甜柚的历史悠久,“沙田柚”因此得名。当前,正值采摘季节,成片的果园里满是金灿灿的沙田柚。

在容县自良镇龙镇村,企业负责人肖婷带领村民积极打造沙田柚示范园,开发特色乡村旅游,昔日无人问津的小乡村蜕变成“最美网红村”。近年来,龙镇村沙田柚种植已发展到2000多亩,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下,生态更加宜居、产业更加兴旺,民族团结持续赋能各族村民致富增收。

2023年10月,容县举办沙田柚文化旅游节、“侨约八桂·柚美容县——海外侨胞故乡行”活动,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侨领侨商相聚一堂。立足玉林是广西最大侨乡的优势,容县汇聚侨力、打响侨牌,以“柚”为媒,吸引侨胞回乡投资兴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品茶、嗦粉、食柚……小产业带动大发展,更促进了大团结。

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七小学的学生们练习书法

和谐八桂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

清晨,伴随着冉冉升起的第一缕阳光,柳州市56路公交车准时启动。这条穿梭于城市核心区的公交线路,被命名为“石榴红”民族团结公交专线。

中国结、绣球、民族团结宣传标语等多种元素点缀下的56路公交车,本身便是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自2020年10月投入运营以来,“石榴红”专线以公交车为载体,图文并茂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还设置了民族政策公交咨询台和民族知识微课堂等,被称为“流动的民族团结展示平台”。

担任专线司机2年多来,韦玉柳师傅更加注重文明驾驶,想方设法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石榴红”专线乘客享受到贴心服务的幸福模样,为城市增添了别样风采。

梧州市南中社区毗邻骑楼城商业中心,有不少外地人在此经商就业。针对社区商户多、流动人员多等特点,一支由老党员、退休人员、热心居民组成的“骑楼大妈”志愿服务队,成为维护社区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

作为志愿服务队队长,75岁的“骑楼大妈”黄冰晶每天都会与队员们开展义务巡逻、文化下基层、邻里纠纷调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等服务活动,助力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也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开辟了新路径。

近年来,南中社区以“骑楼大妈”志愿服务队为引领,经常开展帮助困难家庭学生解决学费、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维护商圈经营正常秩序等服务工作,不断创造更加完善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走进贵港市港北区龙井村,民族风情浓郁,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一幅美丽乡村的秀美画卷铺展开来。村党委书记陈喜志介绍,通过建立“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难点问题,村容村貌不断焕发新气象。

近年来,港北区通过大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建立完善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培育“壮美龙井”“幸福樟村”“宜居泗民”等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全面提升农村民族工作水平,民族团结“五户四联”服务机制、“三级联动”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等一批乡村治理模式在广西乃至全国推广。同时,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累计引进电动车企业100多家,4000多名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共享发展成果。

守好祖国“南大门”,一直是广西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和神圣使命。

如今,广西在边境地区一线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百点工程”,已在沿边一线建成100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形成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将百色、崇左、防城港3个边境市的16个村寨作为固边兴边富民创新推进试点,开展边境“四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推动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实效。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精心培育、充分展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的长久生命力,凝心聚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八桂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