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藏汇

爱藏汇

宝鸡籍著名书法家秋子:书法首先是文化,然后才是艺术

admin 50 93

秋子本名申晓君,宝鸡凤翔人,因本性爱秋取名秋子。自1972年入伍离家,秋子带着西府人特有的执著、勤奋和真诚,在甘肃书法界耕耘出一片天地。“书法首先是文化,然后才是艺术。”“书法靠文化支撑!”……在接受宝鸡新闻网记者专访时,秋子多次说到书法与文化一脉相承。


纵观秋子所获成就,书法与文化并蒂开花。他是书法家,书法作品苍劲有力、饶有趣味;他是学者,撰写的《中国上古书法史》填补了国内书法史研究的空白;他是诗人,出版了数本诗集,以及因编辑出版《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又被冠以“红学家”……

浸润于墨海文汇

“人不在貌,有才则成;身不在贵,健康则宁。做人之要,诚信是宗。凡事循规律,处世重和平。情起游山水,趣至沐雨风。可以陶品味、冶性灵。无损人之恶习,无辱德之丑行。淡泊名权利,自由精气神。秋子云:何乐不有?”这首改编自《陋室铭》的秋子行世座右铭,悬挂在他的书法工作室里,也是其浸润墨海文汇数十年来的人生感悟。

秋子自小就喜欢“弄文舞墨”,五岁便开始在祖父、父亲的指点下临帖习字。那时,祖父的烟锅杆就是一把戒尺,哪个字临摹不到位了,烟锅杆就会敲打手背,正是祖父的严厉帮秋子打下了好基础。而父亲则为秋子提供了坚强保障,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写毛笔字的纸张是稀缺品,幸运的是父亲在造纸厂工作,总会不间断地为秋子背回毛边纸,供他习字。也正因如此,秋子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十岁首次给家里写春联,十四、五岁已小有名气。

后来,秋子入伍后到了兰州,一边补习文化课,一边勤练书法,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1979年起,秋子拜陇上名家顾子惠、尹建鼎先生为师,向骆石华先生研习篆刻,他如同一个初学者一样勤奋练字,刻苦钻研。“写字先把人做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秋子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他不断分析总结,摈弃宿弊,吸收精华,在书法造诣大幅提升的同时,更加意识到“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潜心研究书法史

写书法,就要了解中国的书法史。1981年开始,秋子潜心阅读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的书籍,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后,他利用工作间隙读书、钻研,着手书写自己的书法理论著作,先后出版了《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续话》等专著,发表理论文章八十多篇及散文、小说、杂文、诗联等作品百余篇,以及多本个人书法篆刻作品集和钢笔字帖。

后应友人之邀,秋子又利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中国书法史略》一书,大胆地提出了很多独有的观点,并第一次将甘肃现代书家魏振皆写进了中国书法史。此书出版后,由于观点独到、脉络清晰,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在2009年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此外,在学习前人书法名作的时候,秋子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吟诗作赋,多年来,他已出版了《最爱是秋》《借我诗心》《未了秋情》等多部诗集。在书法创作上,秋子也多用自己创作的诗歌联句,使得他的书法有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最难忘的是乡愁

离陕入甘近50年,在众人眼里,秋子更像一个地道的甘肃人,但在他内心,对家乡的牵挂从未停止。秋子的诗集中,有一部分是专门抒发思乡情怀的。其中一首《思乡》是这样写的:

浮空云密密,日暮雨霏霏。

雀语声频起,桐花色欲垂。

秋节八味笼,短信五音围。

游子乡关意,相思梦里归。

秋子希望,宝鸡可以借助全国书法展这一盛会,不断挖掘宝鸡的书法资源,厚植促进书法大发展、大繁荣的土壤,开启宝鸡新时代书法艺术的新气象。要把宝鸡的“宝”亮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宝鸡看书展、看山水、看文化,感受宝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点燃宝鸡人的文化自信。(宝鸡新闻网记者张帆)

秋子艺术名片